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彭明輝教授論文寫作求生手冊-重點整理

論文寫作的技藝: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


要說服讀者的/要呈現出的水準

    1. 原創性:改善學術界對問題的認識,有足夠力道將學術界的知識邊界往前推進。

    2. 條理清晰且層次井然。

    3. 可靠的證據與嚴謹的論證。

    4. 前後一致:觀點的前後一致、產出的結果與分析不互相矛盾。

    5. 在某範圍內普遍的適用性。

    6. 發表的價值。

    7. 深度細膩度與完整度。

    8. 對既有文獻和自己的見解有成熟的批判能力。


需要避免的缺點

    1. 語焉不詳使讀者低估原創性內容的價值。

    2. 對科學現狀的瞭解不足 (反映在文獻回顧跟命題)。

    3. 研究方法不適合。

    4. 分析論證不夠力,缺乏邏輯。

    5. 原創性或深度不夠。


各章節的角色與寫法

    1. Introduction

        三大任務

            (1) 介紹本論文的研究主題、背景、在學術與應用上的重要性。

                *從寬廣的視野聚焦到議題。

            (2)介紹學術界過去有關這個問題的研究歷程,既有的觀點理論與方法,扼要評價它們的得失,以及本研究擬突破的部分。

                *變革的理由(既有方法的缺點和這些缺點的癥結)

                *變革的目的(預期的優點/好處及有效範圍)

            (3)扼要敘述本研究採用的觀點,方法與資料庫。

                *要確實優於其他替代性選擇。

                *為什麼這樣的改變可以導致預期的優點。

                *後面數據要能相互驗證,且顯示改善幅度。


2. Literature Review

            (1) 文獻回顧沒做好的影響 (reviewer的第一印象):

                *閉門造車、重蹈覆轍、沒有比較對象而高估自己的價值。

                *如果遺漏許多重要相關文獻 => 見識淺薄。

                *如果雜亂無章 => 沒有自己的系統性理解。

                *流水帳 => 欠缺洞見與批判能力,學術素養膚淺。

            (2) 目的:剖析文獻的得失與不足,凸顯本研究必要性。

            (3) Guides:

                *以既有文獻的不足去構思突破的可能性。

                *彙整大師之間的彼此批判 (都在paper裡)。

                *專業領域的思考通常始於定義問題。

                *借助tutorial paper 與review paper。BUT隨意引註乃大忌!

                *檢視既有文獻不足之處時,應聚焦與本研究的貢獻相關處。

                *文獻回顧質比量重要。


    3. Methodology

            (1) 論證這是在可能的替代方案中已是最佳選擇。

                *讀者能想到的替代方案作者基本上都想到,並在文中說明不選擇的理由,最終選項可能的缺點也提出補救方法,或以合理論證排除讀者疑慮。(釐清=>論證=>坦承缺點或捍衛)

            (2) 方法的選擇與相關理論的背景說明,整理到一目瞭然。

            (3) 勾勒理論與事實,並歸納關鍵結論:重要問題至今依然模糊=>本研究的必要性。

                *既傳承且創新,從理論的高度分析創新的依據或方法上的優勢,而不是只在結果與分析裡出示數據。

            (4) 清楚交代研究過程中的每一個重要決定,包括案例的選擇、資料庫的選擇、情境設計等。

            (5) 敘事結構:平易近人,由寬而窄。

                *寫到讀者可以複製過程檢驗,交代每一個會影響結果的環境因素,但也需維持論文的可讀性,不宜瑣碎,但如果漏掉太多關鍵內容又會讓reviewer懷疑嚴謹程度 =>衡量與拿捏就是反映作者領域功力👈

                *學術論文首要重點是對讀者的思想啟發,不是細節疲勞轟炸, 取捨就是專業能力。

                *次要的敘述放到附錄。

                => 研究方法為何難寫:要兼顧各種不同(甚至矛盾)的目標。

            (6) 將適用範圍限縮在有把握可以嚴密捍衛的場域。


    4. Results

            (1) 描述=>分析=>論證=>闡述。

            (2) 論證過程: 小結論=>中間層次=>最終結論與建議。

                *證據到哪就推到哪。

                *夾敘夾評,闡述各項發現與結果的得失,意義與價值。

                *既有文獻的連結或異同、分析論證,再導向主結論。

            (3) 寫下主張跟結論時應該問自己的三個問題

                *有哪些證據可以用來支持這些主張?

                *結論是否一定是這樣?或是要基於那些假設?

                *是否也有其他的解釋?如果有,為何選這個?

            (4) 主要研究成果與方法之間的緊密呼應關係。

            (5) 將成熟的理論與預料之外的線索分開。

            (6) 隱瞞缺點或過度防衛,會欠缺客觀也暴露學術能力不足。


Others

    1. 從讀者角度出發,對可能的質疑先提供必要的論述與證據。

    2. 引導讀者看見本研究在理論與方法上具有的優點。

    3. 有缺點沒關係,場合對就可以,有時可補充證據。

    4. 先挑幾篇範圍相近的期刊論文check。

    5. Introduction所寫的既有文獻缺失與本研究焦點,是向讀者的承諾=>前後一致。

    6. 一再改寫才能逐漸釐清思緒,摸索出架構及內容的最佳裁減。

    7. Exercise: 讓學生之間提出對彼此論文語意不清或邏輯謬誤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