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位理律律師到哈佛法學院念LLM的日記,雖然與我所學領域不同,但裡面很多研究制度、指導原則、教學方法、甚至如何幫學生銜接職場的討論,都很有參考價值。(我們土博還是可以透過閱讀增加國際視野的~)
因為可以參考的東西太多,所以分上下篇整理。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最重要是建立自己的指導風格,雖然很直覺會複製以前自己老師的meeting、comment方式,但無論是領域的進展、學生的志趣,都已與10年前的環境不同,先從這部分開始整理。
首先在整個學院共構部分有:
1. 開學的適應週幫助新生瞭解基本學術規則。
國內目前多是請學生上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看影片認識違規的樣態,不過個人覺得或許該加強一些「後果的提示」。有學生被我問交來的進度是不是抄自經濟部官話時,還很開心笑著跟我說對,這類學生知道自己是抄襲但沒有認知到不妥在哪裡。
2. 超修學分要寫讀書計畫。
這點我非常認同,10+年前研究所課一學期修3門loading剛剛好,畢竟聽課之外要自學軟體、有作業、報告、考試、讀paper、論文進度是從碩一就要開始。就算打定主意兩年後直奔業界,但想畢業就是要經過這些,沒有人會討價還價。現在任職的學校,碩一學生人人都一學期修5門課,但並不是學校要求的畢業門檻高,是因為學生都聽信學長姐說:「趕快修完你第二年就能專心論文」。這是太好修還是學生都那麼厲害呢?那些第二年專心論文的,真的品質跟速度都有比較好嗎?
3. 長論文工作坊與寫作戰鬥營。
這滿有趣的,除了讓研究生在煎熬中有歸屬感之外,也可能有助於提高整體研究品質。但問題在於挪出資源與人力,人家有陣容龐大且可靠的高年級博士生、圖書館的博士級指導員。書中有列出指導員要研究生事先思考的問題,其中我覺得比較特別的是「哪些主要學者或機關對此問題發表過意見,你不同意的部分為何?」這種問法比文獻回顧更貼近生活,或許能提高研究生精進論文的動力吧!
個別老師方面,作者的指導教授F在第一次面談完只說了兩件事:(1)永遠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動筆,寫作是隨時隨地的事;(2)永遠要想what is your theory,不要只停留在整理事實或提問題。作者畢業之前指導教授F到Stanford客座一學期,所以只能email往返論文修改,但每次F教授都回3~4頁的意見,摘要問題幫助聚焦,教導如何讓文章看起來很有趣,以及停在該停的地方。真的是好認真的老師!但話說回來,誰的論文不是大改再改,一改再改,除非你老師是觀世音或是懶得理你。作者也整理了指導老師的選擇標準:名氣、年紀、領域相近程度、願意付出的時間、相處磁場,而這些標準很可能是互相牴觸的(👈對這才是重點)。或許過幾年我要利用暑假再去visiting的時候,或是找合作夥伴的時候,這幾個標準可以再拿出來評估trade-off。
最後作者提到了他體會到的學術研究、期刊編輯與求職的關聯:求證的基本功。我覺得還可以加上:解決問題的基本功、寫作的基本功,不過我們沒辦法強求每個人都有這個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