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先待產業再投入學術?

看到某報系一篇標題「45歲沒當上助理教授就完了……」然後最後一段的次標題是「先待產業再投入學術沒優勢?學界並非看壞」

我35歲才開始教職,是有點老,去國外postdoc之前在智庫工作4年,在某些人觀點可能是浪費做研究的時間,但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這樣做。

2012年底(時年29歲),期刊投了3篇在等的時候,我就開始找全職工作,後來paper回來要revise時,或是其他的成果要再整理投稿時,當然是要用假日時間,或是下班後的晚上,當時年輕體力足夠燃燒~

我認為研究生時期適度的兼差,特別是與計畫案有關的工作,或是畢業後暫時離開校園去體驗幾年上班族生活,有以下優點:

1. 擴展社會經驗與網絡:看見各式各樣的人,包括大量以為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就是Research Assistant的人、看著名片問我「助研究員是什麼東西」的某公司高級主管,(所以常練習被對方當助理時的深呼吸~~)。看見不同類型的生存之道,有機會跟以精實著名的單位交流時,親眼看見那種洗鍊的氣勢,在學校很難遇到。

2. 存錢:這個存錢指的是有目標的。要找到教職,國外經歷是重要的加分項,但誰敢說自己申請國科會千里馬計畫一定會過,萬一沒申請到國科會經費,又找不到有薪的國外postdoc機會,工作幾年的積蓄讓自己還是可以成行。另外,要國外老師願意在Lab給你一張桌子,國外學校願意出具簽證所需文件之前,參加國際研討會去認識交流也是必要的,這些需要旅費、請事假的時候,累積的銀彈就很重要啦。

3. 研究主題的思考廣度:學術界很多世界級的大師,都有在業界待過,然後再回來做研究。當然不是說沒有去外面轉一圈就會閉門造車,只是如果一直待在固定的環境,又沒跟外部單位交流,思考被侷限住是很自然的現象。很多idea為什麼人家想得到,不是因為被蘋果🍎打到,是因為在過去的經驗、見聞、經常抱著問題想,才連結出的路徑呀。

#助研究員不是研究助理

#助理教授不是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