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6日 星期六

教學標準 vs 論文指導風格

最近跟學生面談時,有同學說:「老師你上課標準很高 (有嗎?),叫我們不要全部的組都報告AHP,怎麼現在又說在職班跟一般生不一樣,在職生可以用AHP。」

那時的對話是:學生以為論文一定要建數學規劃模式,我說這對在職同學來說不實際,你們要全職工作不可能常常埋首數學模式跟coding,選擇架構固定的方法如AHP會比較可行。

在職生跟一般生確實不同取向,在職生是用中文教材,評量方式是期末報告,一般生OR我用原文書,3次大考題目是英文。不同取向之下,兩者要求不同,這始終如一,並沒有變。

教學是把課本上的東西介紹給學生,論文指導是幫助學生「生出課本沒有的東西」。教學不能在OR的課名下,一直在AHP單元打轉;也不能讓10組都報告類似的東西,而且還報告什麼是AHP (那是我前面已經花了2週教的東西,不需要重複宣讀,所以報告的重點要在應用啊~)。如果讓期末報告變成每個同學一再重複相同內容,而我都不控管,那不就失職了。

教學會根據課程的定位,調整廣度跟深度,教學時間有限,以廣度為主。但是論文深度就比較重要了,聚焦主題,擬定不會釀成慘劇的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過程中會磨練寫作的邏輯、回答問題的能力,先有一版,然後一次一次改得更好。

不管在職生或一般生,取向跟標準可以存在彈性,但態度跟過程應該都是踏實的,我是這麼認為。